习近平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详细】
中复村是当年红九军团长征的“零公里处”。如果不是亲自来到这里,很难想象,85年前,从这里出走的一代人,带走了行囊和生命,却留下信仰,至今照耀着后人。
不同于血战湘江的残酷、四渡赤水的快意,闽赣两省是当年红军长征集结的出发地,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故事缺少惊心动魄的细节,但它们无不提示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选择追随红军?
事实上,选择誓死追随的人,多数心里都还有牵挂。为何仍有人舍家为国,前赴后继? 【详细】
横断山脉的大河险滩、崇山峻岭、茫茫草原上至今还留着红军长征的印记。在这些印记中,我们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牺牲精神。英雄不问出处,但英烈需问归处。真正的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红原县日干乔湿地,当年被称为“死亡之海”。这里耸立着一座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碑的底座上有一面这样写着: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经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详细】
红军与群众血肉相连、同生死共患难。正如湖南汝城“半条棉被”的故事,我有一条被子,也要分半条给你。这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也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为什么红军能够实现伟大转折,进而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想,除了因为在实践中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还因为红军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他们坚守为人民谋福利的信仰,得到了最广大的民心,获得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绝地逢生、屹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详细】
苏区的纪律建设一直抓得很硬。早在1931年9月,鄂豫皖苏区便基本形成了以党的监察机构和苏维埃政府的监察机构为主体的监察组织系统,革命法庭下还设有国家公诉处。
铁一般的纪律与铁一般的执行,尽化作百姓对红军的似海深情。“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来做军装”,妇女组成缝衣队和洗衣队,儿童分组分班给红军拾柴火……
爱民如天,与民相依,把根深深扎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怎会不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当年红军的胜利密码,永远不会失灵。 【详细】
在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梁村,红军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离纪念碑不远,苍松翠柏掩映之中,红军烈士之墓庄严肃穆。
大墩梁村村民说,烈士墓墓碑处当年是一口枯井。战斗过后,由于牺牲的红军将士太多,烈士遗体无法一一清理,有很多就地掩埋在牺牲的山坡上。
如今的大墩梁,绿树遍野,生机盎然。在烈士纪念碑前的台阶上,一株株鲜红的七瓣花灿烂盛放。 【详细】
从江西于都到甘肃会宁,记者再走长征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人们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踏上长征路,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时,长征这座精神丰碑在人们心中越树越牢,长征精神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甘肃会宁的会师纪念馆里,有人唱道:“梦和初心的队伍从脚下开拔,一条长路越走越宽阔,希望的田野开满了鲜花……”今天,每个人迎着复兴的曙光朝着梦想进发,我们党领导人民绘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画卷也在徐徐展开。 【详细】
不到西北,不知水贵。这一天,记者来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乔家渠。
“红军马不停蹄从彭阳县城赶到乔家渠,走了几十公里,大家当时喝的就是这些涝坝水。”彭阳县史志办工作人员李静指着道路两侧沟里的水坑说。
涝坝,就是露天蓄水池,水源多来自雨水。
眼下的乔家渠满目翠绿,道路两侧深沟里水源若隐若现。然而,当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黄土遮天蔽日,涝坝水的水质远不如现在,不但浑浊,还有很多蚊虫…… 【详细】
85年前,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今天,我作为一名“85后”记者,登上宁夏六盘山,沿着革命先辈当年的足迹再走长征路,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向血与火的历史致敬。
沿六盘山上一条二点五公里的红军小道出发,蜿蜒曲折,不断攀登。沿途一组组生动逼真的雕塑,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红军长征的壮举,将士们浴血奋战、斩关夺隘、走向胜利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详细】
街头路灯,都是红星形状;在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每一位冕宁籍革命先辈的介绍前,亮着一颗红星。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史志办主任王大钊说,红星象征着革命。红军北上后,冕宁当地的革命斗争,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生动的实践。
“索玛花儿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红军走的是革命的路,革命的花儿开在咱心窝……”就这样,红军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长征路上各族人民心中,点燃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朝霞。 【详细】
84年前,绝境中的红军,面对滔滔大渡河,面对河岸顽抗之敌,选出22名勇士担当飞夺泸定桥的先锋。勇士来自英名赫赫的红四团,都是自愿报名。
泸定桥只有短短100米,在万里征途中,似乎可以忽略。然而,那一刻,中国革命的成败系于这100米,系于22名红军战士的勇气和信念。桥板被敌人抽走,剩下的铁索是滚烫的,守桥的敌军气急之下在桥头疯狂纵火,是勇士们用血肉之躯,冲过铁与火的封锁,突破枪林弹雨,以超越生命极限的壮举,打开了通往胜利之路。【详细】
1935年10月,从江西于都出发的中央红军,跨越逶迤五岭,攀登磅礴乌蒙,跋涉滚滚金沙江,征服滔滔大渡河,翻过皑皑岷山,历尽艰辛万苦,付出重大牺牲,终于抵达陕北。从此,红星,从这里照耀中国。
/这是一张历经烽火岁月的宣传单,如今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张《什么是红军》的宣传单,15行、不足500字,语言通俗易懂,将红军的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阐述得一清二楚。
/7月15日,再走长征路的记者团成员在烈士墓前缅怀先烈。 当日,再走长征路的记者团来到位于重庆綦江的石壕红军烈士墓,向牺牲的红军战士敬献鲜花,缅怀先烈。
/在巍峨雄伟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湘江如一条丝带静静北去。青山历历,碧水悠悠;湘江两岸,美丽如画。85年前,数万红军战士用鲜血与生命,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在新圩阻击战中,一位大腿受伤的红军战士,被广西灌阳县枫树脚屯黄合林夫妇搭救,隐藏在黄家养伤。这位红军战士伤愈临别时,将一面红旗交给黄合林,并告诉他,等革命胜利后再来取。1941年,黄合林老人去世前,将装有红旗的小木箱交给儿子黄荣清和孙子黄光文。1979年,黄合林后人将红旗交给灌阳县人民武装部。红旗现保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日上午,再走长征路的记者团,以及红军后人的代表,来到江边祭奠红军烈士。祭词在阴云下雄劲苍凉地回响:“英勇红军,挥师西向,前有强敌,后有虎狼……数万将士,血洒湘江,为国捐躯,长眠山岗……英雄事迹,牢记心上,千秋万代,永志不忘。”党史专家说,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
/位于广东连州市东陂镇达飞巷16号的一座老屋,曾经走出一位人民军队航空先驱。他,就是冯达飞。提及冯达飞的经历,连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兆星说:“冯达飞既懂航空、步兵炮兵理论和技术,又有指挥大兵团作战以及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能力,同时又掌握了英、俄、德3门外语,在我军早期高级指挥员中可以说极为罕见。”
/6月21日,媒体记者在广东省连州市博物馆采访谭长标。他的母亲黄红妹当年救治过受伤的红军。 当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广东省连州市,记者们走进冯达飞将军故居及纪念馆、连州市博物馆等地进行深入采访,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连州的故事。
/今年56岁的钟鸣是“红军长征第一村”——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的红军烈士后代,也是一名“红色讲解员”。儿子钟振华辞去厦门的工作回到中复村后,被父亲多年的坚持触动和鼓舞,2017年起开始协助父亲从事红色传统教育、红色讲解的相关工作。
/1931年秋后,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和地方领导曾在福音医院接受治疗。1932年,院长傅连暲先后在福音医院附设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来,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仍任院长。
/